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時間 : 2022-12-22
分享到:
推動我國圖書“走出去”“走進去”
■張紀臣(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
11年的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的研究和評價,對于促進我國圖書“走出去”“走進去”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國內出版社了解國外需求和市場動態的重要窗口,每年都受到業界廣泛關注和重視。
今年活動主題是“海外館藏影響力與融合出版”,將海外館藏影響力與數字融合出版結合起來,可以說符合當下出版潮流,也符合海外館藏資源建設趨勢,并適應海外讀者閱讀習慣和內容知識獲取的新變化、新特點。
眾所周知,全球館藏資源建設由于受到物理空間限制和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和影響,正在加速向數字內容的采購、管理和使用方面轉型。今年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出版物進入海外館藏中11%是數字出版物,其中中國出版集團旗下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研究出版社等出版社的數字出版內容都被海外圖書館系統永久收藏,品種數量名列前茅。所以,報告的數據結論對指導出版社和有關方面更好地做好“走出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也必將進一步促進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模式“走出去”“走進去”,特別是走進海外的學術高地、海外的主流渠道、海外的大眾閱讀。
發揮出版業主體作用 以圖書傳播好中國故事
■趙啟正(中共第16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原副市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第11屆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
我在1998年擔任國務院新聞辦主任之后開始注意到我國圖書的對外發行,當時我國的圖書外貿存在很大的逆差。1990年代末,我國很多對外出版的書籍沒有書號。當時對外傳播不需要書號,只需要對外征訂就可行,但實際上征訂不了多少。后來即使有了書號,沒有進入國外的銷售渠道,能夠傳播的也很少。更不知道有多少圖書進入了他們的圖書館。海外館藏研究解決了這個“不知道”的難題。
通過海外館藏研究,得知我的一本書《江邊對話》被130多個國家的圖書館收藏,這讓我非常吃驚。這項研究以全球化的視角,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確切的參照。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敝v好中國故事有很多途徑。中國圖書講的就是中國故事,這是一個容易傳播且有巨大生命力的中國故事的載體。把中國故事通過中國圖書傳出去,是中國出版業的一個長期任務。要了解國外圖書館藏書,從選擇作者、主題,到選擇好的譯者,都考驗著出版社的基本功。在選題策劃環節,就要考慮外國人是否感興趣。伊斯雷爾·愛潑斯坦說過,“作者要理解你面對的是外國人,不要用中國的敘事,要接近外國文化”。
今年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特別公布了中國出版機構數字出版物排名,現在是數字時代,我國的數字出版物不能落后,仍需努力。放眼世界的出版格局,加快融合出版步伐,出版界承擔的主體責任,是否也包括傳播的主體責任?中國出版業應該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向世界提供更多有競爭力的產品,為實現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作出貢獻。
館藏數據分析成為新聞傳播學效果研究新方法
■袁 軍(北京外國語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原副校長)
海外館藏研究圍繞中華文化“走出去”,國際傳播效果研究、效果評估這一難題,從全球范圍圖書館的館藏量,揭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某一領域的基本狀況,找到了客觀量化科學評估傳播效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為中華文化“走出去”以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效果研究提供了客觀、科學、可集合的數據和研究方法,對于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應用實踐和學術研究具有啟示意義。
在學術界,館藏數據分析已經成為新聞傳播學效果研究的一個新方法,廣泛用于圖書、期刊、報紙等海外傳播范圍的核心數據。用館藏數據撰寫的碩士、博士論文以及研究報告、專著越來越多。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曾在一份報告中提到“用館藏數據評價圖書等同于學術期刊的引文索引”。
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傳播技術革命,作為大眾傳播核心領域的新聞出版業,毫無疑問也被深深地卷入數字化浪潮之中。先是在科技學術等專業出版領域,如醫藥、工程等專業數據庫的出現。緊隨其后的是全世界圖書館系統將各種歷史檔案進行文獻的數字化。以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為例,每年要拿出約1000萬元購買各種數據庫。全校使用率最高的是中國知網、各種外文數據庫、專業文獻數據庫,而圖書館的實體圖書流轉率遠遠不及數據庫的使用率。
對此提出兩點合作建議:第一,北京外國語大學是中國開設語種專業最多的高校,目前開設了101種外語課程,其中40多種為北外獨有。依托雄厚的外語和國際化辦學資源優勢,2021年北外開始招收國際出版專業碩士。今年出版被升格為可授予博士學位的專業學術類別,這對于出版學科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北外將以此為契機,大力加強國際出版學科建設。第二,北京外國語大學從延安走來,是黨創辦的第一所外國語大學,具有純正的紅色基因。建校80多年來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的涉外人才,希望在對外翻譯出版、版權貿易、中外出版交流等方面與各大出版集團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
在學術出版方面為全世界學者提供基本研究素材
■姜 飛(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書的海外館藏數量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知識層面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海外館藏研究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形成了基本的理論范式,也就是根據一本圖書的海外館藏數量確立該本圖書的傳播范圍大小,進而代表了潛在讀者的數量、人群特征。這意味著通過進入海外圖書館的圖書品種,可以基本確立出版機構的海外影響力,由此也支撐著世界圖書館的慣例,每隔一段時間都基于不同語言、國別的出版機構進行評估,確立不同領域相關學科的核心出版機構。如此,這項研究將每年進入海外圖書館的圖書品種稱之為中國出版社的知識生產水平是科學、合理的。
以海外圖書館收藏中國出版的中外文書目數據,作為評估中國圖書海外影響力的核心指標,是一種基于第三方客觀數據的研究。這種標準是客觀的、可稽核的。這正是這項研究獲得出版界廣泛認可的原因。歐美圖書館系統高度發達,以美國為例,每5公里就有1個圖書館,全美國有14萬個遍布于城市、鄉鎮、社區的圖書館,且對任何人開放。由此來說,中國的圖書進入歐美圖書館系統的數據是公開的、隨時可查的。
一個數據庫產品的設立,同樣具有學理、價值的框架貫穿其中。要想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必須在學術出版的組織、生產方面,為全世界學者提供最基本的研究素材,特別是便捷的數字化的垂直性文獻和數據庫產品。在這方面,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為中國出版業進一步改進自己的生產與傳播方式,提供了有意義的啟示。
以圖書為載體系統構建國際中國知識體系
■徐寶鋒(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前中國出版和國際出版融合發展已經是必然趨勢。中國內容如何通過出版這艘航船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落地、接受、反饋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海外館藏數據標準堪稱中國內容海外落地效果的“金標準”,對于中國出版界對照性地檢視中國表達的國際接受力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我長期從事漢學與中國學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工作,與100多個國家的近千名漢學家有過面對面的接觸,對中文和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軌跡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對此,提出以下三點看法:
第一,系統的國際中國知識體系亟需建立。根據海外館藏數據統計,全球4萬家圖書館的中文圖書館藏2022年呈明顯下降態勢,入館收藏總量僅15200余冊。除歐美主要國家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漢學家所能接觸到的中國出版物非常有限。以波蘭和蒙古為例,目前譯為波蘭語的中國圖書僅有340種左右;蒙古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圖書只有664種,每年譯為蒙古語的圖書不足30種。加之一些翻譯出版物質量參差不齊等原因,海外還缺乏以圖書為內容載體,構建中國知識體系的基本條件,中國圖書出海的數量和質量對于系統構建國際中國知識體系具有重要影響。
第二,中國出版業的進出口逆差和落差非常明顯。2020年中國圖書出口總量為665.64萬冊,出口金額為2803.55萬美元;圖書進口數量為3223.69萬冊,進口金額為23137.80萬美元。作為全球最大的數字知識進口國,中國電子數據庫資源進口金額比例從2012年的35%增長到2019年的99.74%。相比之下,中文電子數據庫建設的數量和售賣金額與國際市場存在巨大落差,出版界在數字融合出版方向上亟需發力。
第三,中國學術出版與國際學術體系的話語融合存在巨大短板。學術出版是出版皇冠上的明珠,但海外少有像《劍橋中國史》《劍橋中國文學史》這樣在國際學術市場暢銷和常銷的經典名作。除少數科技類圖書外,大多數中國學術著作沒有進入海外學者的學術引文體系。我國現有學術期刊6430種,但大多數的國際影響力偏低,缺少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期刊。盡管國內人文社科類期刊上每年發表的SCI論文多達百萬篇,但引用率遠低于世界平均值。
欣喜的是,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以全球化的思維展現了其對于中國出版話語體系的適應性、全球性的思考。中國出版具有放眼世界的出版格局,未來將通過加快融合出版步伐,在向國際社會立體、全面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切實承擔起中國出版的主體責任。
不忘初心 創新發展
■林佳紅(中華書局副總經理)
中華書局“走出去”緊密圍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品牌定位,順應數字化發展,近年來重點開展了電子書、有聲書、數據庫和數字平臺等出版融合發展工作,不斷探索中國出版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徑。
深耕出版內容,促進圖書海外收藏。好的內容和作品是“走出去”的前提。中華書局是古籍整理及傳統文化出版重鎮,出版的學術圖書受到海外學者、讀者和收藏機構重視,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需求。據歷年報告統計,書局從2011年到2021年被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7448種圖書,相比11年間的新書出版總量,海外館藏率超過了90%。
進行全版權運營,加強版權輸出。在多媒體出版的格局下,維護版權和合理運營是戰略性的事業?!笆濉逼陂g,書局向海外輸出版權900多種,輸出語種30多個、國家和地區50多個;獲得“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出版工程”等資助項目近百種。
大力發展融合出版,擴大數字化對外傳播。數字化內容、產品和服務是“走出去”的關鍵,數字化傳播是“走出去”的有效方式。書局近年加強了電子書授權、數據庫等數字產品的銷售和海外數字平臺服務。不斷增加電子書的海外銷售品種和覆蓋渠道,2021年海外銷售450個品種,覆蓋亞馬遜、ProQuest等海外渠道及圖書館、研究所等海外機構80余家。以專業化知識服務為核心,不斷拓展海外數據庫產品銷售和數字平臺服務?!凹暇W”是書局古聯公司建設運營的古籍整理與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中華經典古籍庫”是其核心產品,至今收錄5000多種整理本古籍,累計資源總量超過20億字。自2016年開始為海外用戶提供服務以來,已有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柏林國立圖書館等49家海外用戶。為這些海外機構持續服務,不斷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力的同時,每年帶來數百萬元的營收,實現了“走出去”的雙效統一。
堅持特色化高質量發展 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
■趙卜慧(研究出版社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社長)、總經理)
2021年研究出版社有56種圖書進入世界圖書館系統,名列全國第52位,躋身出版社百強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仡櫧陙淼墓ぷ?,我主要有四點體會。
第一,中國圖書海外館藏數量側面反映了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現狀,是衡量出版業知識文化生產能力的重要指標?;诘谌娇陀^數據的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為出版人提供了世界機構市場對于中國大陸出版物的反饋,有助于我們明確歷史定位。
第二,出版作為傳承文化、傳播文明的重要載體的地位從未改變,仍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我國出版業近年來取得輝煌成就,也面臨巨大系統性風險,出版人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回歸本位、做強主業,高揚傳承文化、傳播文明的旗幟。
第三,優秀的知識文化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出版人必須聚焦知識文化生產、傳播的主責主業,履行發現、把關、提升、推廣等職能,不斷推出高品質圖書。今年報告顯示,海外圖書館永久收藏中國大陸圖書品種數持續走低,從2017年的2.96萬種降至2022年的1.5萬種。其中固然有政治、經濟、疫情等原因,但也不排除圖書本身吸引力下滑的現實。相對于我國每年20多萬種新書,不足8%的海外館藏品種還是偏低。這為我們提出了警訊。
第四,中小出版社必須持之以恒走特色化高質量發展之路,聚焦深耕講好中國故事,扎實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近年來,研究出版社緊扣主題出版主線,深耕中國道路的學術化表達和中華文化的現代化闡釋,圍繞脫貧攻堅、馬克思主義和黨史黨建、社科前沿等主題深度開發,取得一定成效。
綜上,關注中國圖書海外館藏數量及其研究,保持戰略定力,聚焦知識文化生產、傳播的主責主業,走特色化高質量發展之路,扎實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
讓全球讀者感受當代中國文學之美
■張在?。ńK鳳凰文藝出版社社長)
多年來,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在圖書出版和“走出去”工作中,聚焦大眾讀者,堅守當代優秀文學原創,做好出版者、策劃者、闡釋者和傳播者,積累了一些經驗。
堅持原創文學出版,形成持續影響力。原創華語文學出版歷來是我社的核心板塊,經過多年努力已逐漸形成品牌影響和市場號召。文學名家原創產品線受大眾讀者追捧,今年被列入館藏數量最多的圖書包括賈平凹《自在從容》和池莉《從容穿過喧囂》;以“新坐標”書系為代表的當代實力派中青年作家產品線和以 “新青年”書系為代表的新銳作家產品線,也廣為中外讀者關注;我社的“鳳凰詩庫”聚焦當代詩歌名家精作,已成為國內詩歌出版的高峰品牌。這些成果也極大吸引了海外閱讀者和研究者的關注。
構建文學出版新業態,做好破圈傳播。中國原創文學作品獲得世界關注,首先要做好圖書出版和宣傳推廣工作,在國內學術界、出版界和讀者中獲得影響。在當前數字化分流和疫情影響情況下,我社集中在三個方向開展工作:一是將出版延伸到創作環節,二是創新文學的傳播方式,三是拓展文學多元價值。讓更多的優秀文學作品走向海內外的讀者。
積累海外影響力,形成有效閱讀。中國當代文學日益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深耕華語文學圖書“走出去”,實現中文圖書在全球的“有效閱讀”。我社每年有近50部圖書輸出海外,作家蘇童、池莉、周梅森、丁捷的多部長篇小說售出多語種版權,影星成龍自傳輸出12個語種、20多個國家。圖書版權輸出后,還要關注如何出版,如何被海外讀者“有效閱讀”。我們曾將池莉《她的城》、遲子建《白銀那》輸出到泰國,邀請泰國詩琳通公主翻譯,兩本書均成為泰國的超級暢銷書,《她的城》在泰國加印8次,總銷量達4萬冊。
以“服務全球讀者”為愿景,講好中國故事。當前國際形勢變化莫測,文化“走出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社在新形勢下不斷探索,尋求更有效的傳播方式。已獲得數十個重要文學獎項的長篇小說《有生》,出版1年多,輸出4個語種;詩集《奇跡》成功輸出英文版和西班牙文版。作為原創文學出版者,我們以“服務全球讀者”為愿景,希望借助包括“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這樣高質量的國際市場信息反饋,探索圖書出版與文化傳播規律,提升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