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2-12-26
分享到:
晏杰雄:中南大學原創文學讀書會本期圍繞水運憲最新長篇小說《戴花》進行細讀。這部工業題材小說以工廠車間為原點,描勒出血肉豐滿的日常細節,由小見大,還原20世紀60年代末現實與精神層面的立體圖景。身為時代親歷者的作家將其情感與體悟付諸筆端,一句“戴花要戴大紅花”,延伸出特殊歷史年代對于實現個體價值的精神追求及其傳承脈絡。大紅花象征著奮進爭先的生命底色,這既是時代的遙想亦是精神富裕的贊歌與回響,諸多思辨渾然融于對特殊物件與底層人物的關注中。小說尤重刻畫包括女性角色在內的各色人物,在生動的對話間交織出帶有典型特征的鮮活形象,鋪設出繁復錯綜的關系網絡,頗具節奏感與戲劇性。
劉希:以詩意化理想反抗價值失落
《戴花》圍繞以楊哲民為代表的知識青年和以莫正強為代表的工人展開,講述他們在德華電機制造工廠為同一個勞模夢想接力奮斗的熱血故事。小說展示了光榮的無產階級工人群像,樹立了具有崇高精神品質及理想情懷的人物楷模,在物欲盛行、主體價值和道德規范失落的當下具有典范意義。
近百年來科技快速發展,由此帶來的工業革命和經濟社會的繁榮使得現代人的關注點轉向物質層面。對人文價值追問的缺失使得社會日益單向度,人們不再思考人生的意義所在,從而導致人生價值的失落和工具理性的猖狂。水運憲是一位始終沐浴著現實主義光輝的作家,相較于一些沉湎于風花雪月、香車美人的作家,他更多地關注到了社會各階層群體的生存境況和精神狀態。他力圖弘揚文學社會擔當的傳統,借文學創作反映時代脈搏,勾勒詩意化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
《戴花》將筆墨集中于莫正強師傅不顧一切爭當勞動模范的過程:年輕時一窮二白的莫師傅為了造出沖天爐“起碼折損了十年陽壽”,最后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使他患上嚴重的矽肺病離世。小說將莫師傅對待職業的理想信念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原本可以轉去浦陵紡機廠,得到更好的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但回憶起在電機廠投入的心血便下定決心,“死也要死在自己屋里”;在國慶假期期間,他為了保障熔爐設備的安全,無償住在工廠守夜;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硬撐著從病床轉到熔爐班工作一線主持莊嚴的開爐儀式。他用最后的氣力發出了“點火”的命令,既點燃了熔爐之火,更是用崇高理想點燃了人們的生命之火。
“寫什么”表面上是關于題材選擇的問題,實際上卻隱含著作者的歷史認知。從薩特的觀點來看:“人要完全成為人,不能靠返求于自己,而在于自身之外尋求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才恰恰是解放、體現自己的東西?!薄按骰ā闭悄龔妿煾翟谧陨碇鈱で蟮哪繕?。對于他而言,勞動模范不僅僅是一個榮譽稱號,更是優秀無產階級工人的精神表征和自身勞動價值的最高認可。如果把他追求“戴花”的歷程看作一段朝圣之旅,那么他在旅途中收獲到的是充實的內心和強大的靈魂,是老驥伏櫪般的壯志豪情。正如其所言:“我要讓電機廠看看,喜馬拉雅山,最頂尖的地方除了我莫胡子,還有哪個爬得上去?!?/p>
水運憲在《戴花》中用虔誠澆灌出感人肺腑的勞模故事,著重塑造以莫正強為代表的勞動模范,通過將青春乃至生命奉獻給國家事業的人物演繹出生命的英雄維度,形成了獨特的小說詩學品格。水運憲可謂是以文學形態抗拒價值失落的重要代表,是當之無愧的人民文藝方向標。
吳翌名:宏大敘事的當代書寫范式
丁玲曾于1978年談道:“我的文章已落后了,已不能抓住人心,叫人為我拍案了。我曾有過的那種與讀者心心相印,成為莫逆之交的時代不易恢復了?!倍×岬母锌艽蟪潭壬显从谥袊鐣默F代化轉型。中國社會巨變帶來的陣痛鏡像投射于文學領域:讀者對于快感的需求日益強勁,由此伴隨的是宏大敘事作品的消減,作為表象的即是主旋律作品的寥落。在諸多作家爭取題材轉向之時,水運憲卻推出一部以上世紀60年代為背景、以工業發展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可謂一次逆行。在《戴花》中,水運憲堅持他一貫對于人性的關注,給出在宏大敘事下挖掘人性之泉的獨特范式,即書寫平民英雄的悲劇色彩。
過去的主旋律作品中往往存在英雄式人物,無論行動成敗與否,都不能改變其人格完美的本質,保持著高高在上的姿態。水運憲極力避免落入此種俗套。他不回避英雄,但是要在普通人身上發現英雄的特質,力圖塑造平民中暫時豎立的、更接近當下的英雄。
小說這樣描述主人公莫師傅解決“堵鐵水”失誤的情形:“亡命地堵住了出水口”,“我師傅前步弓后步沖的樣子,像一尊油光黑亮的銅雕,頂在那里紋絲不動”。莫師傅技藝高超、舍身為公的形象成了一尊“雕塑”,英雄的光環閃耀周身,這無疑是一種傳統的英雄化的記敘。不同點在于,這一情節之前是對莫師傅迷信思想的書寫,他居然相信“神水”可以包治百病,這又離傳統敘事里完美的英雄形象相距甚遠。在《戴花》中,作者為諸多人物設計過英雄的瞬間,與之相應的是避免人物走上神壇的努力。人物的英雄光環是一次性的,翻過某一具體情節,這些人物又變為了普通人。人性中的真善美在英雄化書寫中表露出來,但為避免宏大敘事可能造成的對日常生活的脫離,真善美的顯露只是一種閃現。作家選擇為人物增添一抹悲劇性色彩,用生命消逝的悲壯感托舉起人性的光輝,進而將人性中積極的一面定格。
在小說后半段,作為老一輩爐工的莫師傅深刻感受到徒弟的創新對自身地位的威脅。這種對創新的抵觸意味著電機廠內新老兩代的地位開始互轉,暗藏著個體在時代變遷面前的無奈。這時的無奈僅具有一分悲劇色彩,作家為莫師傅安排的退場方式則是對于悲劇意味的十足放大:莫師傅因經年工作患上矽肺病,時日無多。莫師傅在退場前有兩個值得注意的舉動,他肯定了徒弟的創新改造,并將評選勞模的機會“讓”給徒弟。這都是對他之前形象的顛覆,同時也意味著私欲的消除,這時候的莫師傅近乎是一個完人。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誘發觀眾情感的方式在于使比觀眾自身好的人無故遭難。這恰與水運憲的情節安排相匹配,在小說的結尾,象征勞模身份的大紅花被放在了莫師傅的墳頭。這是對莫師傅平民英雄地位的確立,也是對其真善美的人性的最終定格。
在《戴花》中,水運憲將悲劇色彩賦予平民英雄,消弭主旋律題材在當今時代的水土不服,提供了于宏大敘事之下挖掘人性、切近當下的寶貴范式。
曹晏萌:回溯中人性光環與陰影的現實觀照
水運憲的《戴花》通篇采用第一人稱回顧性限知視角,并以“固定式內聚焦”為主要敘述方式。小說借主人公楊哲民之眼,講述特殊歷史時期下工人階級苦中作樂的生活以及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氣魄。
《戴花》書寫的諸多人物是火熱年代平凡勞工的代表。面對時代浪潮的沖擊,他們的內心有過徘徊與掙扎,但也在激情燃燒的生產第一線尋到精神皈依之地,實現了人生價值的回歸。作者擺脫符碼化的人物塑造與流水式的敘事結構,作為事件的親歷者深入虛擬空間,最大程度地表情達意。小說呈現了德華電機制造工廠中各人不同的命運遭際,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使讀者如臨其境。小說通過描述生產操作的具體流程和勞工日常生活的細節,揭開那個時代工人群體的神秘面紗,以拉近作品與讀者的距離,引發在現代社會奮斗的普通人的共鳴。
小說以第一人稱內視角的敘述眼光直接呈現了“我”進入電機廠后的心理狀態,并通過一系列的對話與內心剖白,建立了一個以“我”為中心的主觀精神空間。在這個精神空間中,“我”仿佛成為一個“取景框”,近距離地審視受述者,將受述者真實地呈現出來,使人物形象有了充足的審美內涵。小說中莫正強形象的塑造就是在楊哲民,即“我”的眼光觀照下完成的:“說實在話,這人給我的第一印象簡直糟糕透頂。用一句文明話形容,那叫乏善可陳?!边@是“我”與莫師傅的初見,他的形象是粗陋難看、胸無點墨的。隨著情節的推進,“我”對莫師傅的態度逐步發生轉變?!拔摇钡谝淮蔚綆煾导易隹秃蟀l出感慨,“他內心的激情已經把我烤熱了”。伴隨著生產的開展,莫正強逐漸表現出高超的專業技能,流露出對煉爐事業的熱愛、對勞模夢想的執著。這一步步地打動著“我”,師傅的形象也在一步步拔高?!八岬眯悦?,那才叫絕技。師傅把爐子看得比命還重要,那是一個人的本質。其他的優秀都是學來的,本質的優秀是天生的?!敝链?,“我”對莫正強的態度完成了從最初的懷疑、厭惡,到敬佩、感動,再到最后將其視為楷模的轉變。其中既有肯定也有指瑕,莫師傅人性的各個側面和褶皺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
這個過程是借助“我”和莫正強之間的關系變化來完成的?!吧頌槿宋锏臄⑹稣咚塬@得的信息量決定于他們的時空位置?!币蚨拔摇焙妥x者一樣,與莫正強在空間上和心理上始終保持著距離。這一距離隨著“我”的敘述逐漸縮短,讀者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認識人物。甚至可以說,“我”的情感變化與讀者的閱讀和想象是同步進行的,這就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生動,也更加具有張力。
張雨怡:時代書寫下縫合式的生命串接
《戴花》是湖南作家水運憲立足于時代又超越時代的一部作品。在作者的筆下,“戴花”的含義與深嵌于時代的“勞模精神”被樹立在同一水平線上。小說將情動個體放置在廣闊而本然的生活現實中,通過小人物升降浮沉和日?,嵭忌畹拈_掘,探尋人性的幽微之處,開發作為審美體系的真善美在當代社會的更高價值。
作者表面上采取了一種較為平淡的敘事模式,即以時間的流駛為表層線索。但實際上,波瀾不驚的時間外殼下隱埋著主人公波折反復的心理走向?!洞骰ā方钘钫苊裰?,敘述與莫師傅有關的情節,在施以旁觀者目光的同時實現了自我的體認與省悟,達到一種“縫合式”的治愈和升華效用。小說暗含著時代創繼、前后續接的人生體悟和生命理想,主要體現在楊哲民和莫正強兩人身上。二人既是師徒,也是傳統和創新交鋒的發力點。一場技術革新更是將雙方拉到水火不相容的對立面,而最后以師傅勞模的讓位結束了新舊之爭。然而,這看似是師傅的“退位”,實則卻激起了徒弟內心深處最崇高的敬意。小說中,“我”(楊哲民)從一開始覺得師傅“拿不出手”,到后來深切懷念師傅的高風亮節與忠于職守,經歷了一個曲線上升的過程。其中,“我”對師傅的情感變化并不是單一向度的,而是綿密悠長、反復多變的。這是一種由社會經驗沉淀出的大智慧,是一種歲月揉搓后的幡然醒悟,更是一種具有縫合意義的自我反思。楊哲民接過莫師傅的大紅花意味著接過師傅對于熔爐班的殷殷期盼,那是匯聚莫師傅全部心血與氣力的產物,是其堅韌不拔的勞模精神在生命層面的最高象征。在師傅最后的指揮和訣別中,“我”也意識到“勞?!钡恼嬲x,接續了無形卻有重量的精神境界,秉持著與師傅相同的信念,身體力行地詮釋著新與舊的生命串接工程。至此,創新與守舊的固定概念被解構,并由感人的精神承續重新統一起來,為小說引入了一股形而上的哲學意味。
勞模精神的追求和實踐依舊是如今社會熱議的話題之一?!洞骰ā访枋隽艘粋€平凡人的不凡故事,對當代勞模精神的書寫和重現具有重大借鑒意義和教育價值,更是在道德層面為社會提供了可資效仿的范式。這部小說立足于時代又超越時代,其中所蘊含的生命串接意識值得每個人深度追問與思考。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